图①:武汉医废处置人员在对医疗废物转运箱消毒。 |
鸟瞰武汉。 |
引 子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随着医疗救治推进,多地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剧增。在武汉,医废处置一度全线告急:疫情前,日处理能力约50吨,而疫情期间库存量最高时达192吨。大量医疗废物若不及时安全处置,容易引起疫情次生灾害及二次污染。
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每一个环节都要牢牢守住。在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的同时,一场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攻坚战同步打响。
——“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百分之百全覆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百分之百全落实”,生态环境部紧紧围绕“两个百分之百”,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
——2月24日,国家卫健委会同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出台《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部与湖北省13个市州“一一对接”,指导帮助湖北省及武汉市采取措施,快速提高处置能力。同时协调多方力量,组织46台移动式处置设备、65辆转运车、2万多个转运箱和口罩、防护服等一大批抗疫物资驰援湖北和武汉。
至3月2日,武汉前期积压暂存的医废清零,并持续保持日产日清。截至3月28日,全国医疗废物日处置能力从疫情前的4902.8吨提高到6094.1吨。其中,湖北省从疫情前的180吨提高到了667.4吨,武汉市从疫情前的50吨提高到了265.6吨。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已达20.7万吨。
不断刷新的数据背后,闪动着坚守一线、日夜奋战的无数身影,让我们走进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机构和环卫工人、转运司机等群体,听他们讲打赢医废应急处置攻坚战的故事。
打开升降围板,进入货厢消毒,卸下废物处置桶,再次消毒……这里是武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生产一线负责人黄均平已连轴转了50多天。目前,武汉市每天产生的上百吨医疗废物中,有30吨经由他和同事,实施无害化处置。
医疗废物处置,是武汉保卫战一个特殊战场。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疫情发生后,武汉医疗废物从平时每天40多吨陡增到高峰期的247吨,远超约50吨的常规处置能力。
从抢建专业的处置设施到调集移动式处置设备驰援,一项项措施紧急实施,一批批像黄均平这样的医疗废物“收处人”,从城市运行后台走上了抗疫火线。武汉医疗废物处理连续一个月实现了日产日清、应收尽收、应处尽处,经受住了疫情防控应急考验。
医废激增,打响应急处置攻坚战
每天清晨,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病房,张梅都紧绷着一根弦。重症病人的咳嗽声、喘息声,让她下意识地加快清理进度。她负责武汉协和医院西院8楼病区的清洁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坚守在岗位。
“以前,我负责的病区垃圾量不多,全是常规医疗废物,传染性弱。现在,只要病人接触过的东西,都要全部打包,垃圾大增,处理要求也高了,要在包装袋上写明病房号、楼层、种类等。”张梅告诉记者,原来用1层垃圾袋包装的垃圾,现在要用3层,并专门打上死结防止泄漏。
“最高峰时医院收治了8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副院长王华介绍,病人、医护人员大幅增加,医疗废物随之激增。“原先每天只有35到40桶,疫情期间最多时一天能有260桶。”
许多医院要求医护人员不将药品外层包装带入污染区。“这是为了减少污染区垃圾总量,减轻保洁人员压力,同时避免医废暂存间大量积存引致病毒扩散风险。”王华说。
“医疗废物,一般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药物性五大类。这次疫情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感染性的占95%以上,比如防护服、手套等;也有少量损伤性的,比如手术刀片等。”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调研员胡续海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医院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分开存放;疫情期间,所有垃圾都要按医疗废物处理,包括病人使用过的餐盒等。
随着确诊病例增多,武汉市每日医疗垃圾产生量不断递增。据了解,原来每名病人每天产生约1.5公斤医疗垃圾,疫情期间则达到四五公斤。“疫情发生前,武汉医疗废物产量日均约49吨,日处置能力约50吨。但到2月上旬,每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量骤增至200多吨,最高峰时达到247吨,远远超过常规处置能力。”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说。
武汉市原先只有一家医疗废物定点处置企业——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我们有两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约50吨,基本满足疫情发生前全市医疗废物的处理需求。”公司董事长杨帆说。
应对医疗废物收处难题,阻断病毒二次传播,一场医疗废物处置攻坚战,在武汉打响。
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李素英,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派武汉专家组成员,1月25日抵达武汉。3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她坦言疫情高峰期间,又逢春节,医疗机构的保洁、后勤、保安等不少人回家过年,确实存在保洁员较少、医疗废物清理不及时的情况。“中央指导组及时关注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各级协调,及时沟通,还有当地生态环境、住建部门和处置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及时畅通了医疗废物处置的出口。”
2月20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紧急安置了4个集装箱作为临时暂存间。“我们为全区4家定点医院、2个方舱医院和相关隔离点,紧急购置了71个集装箱。”胡续海说。
阎忠宁介绍,武汉在各区应急组建了17座共1.5万平方米的临时暂存库,缓解高峰时期医废储存困难;在生态环境部和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下,截至3月26日,武汉先后接收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单位捐赠的转运车辆68辆、医疗废物周转箱(桶)1.8万只。全国多地派出增援力量,湖北还启动区域应急协调处置预案,组织襄阳、黄石、咸宁等地协助处置武汉市医疗废物。
多措并举,处置能力提高4倍多
占地35亩的武汉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从开建到投入运行,仅用了不到14天。“我们接到通知后,不到10小时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负责该项目建设运营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类鸣告诉记者,以往同等规模的项目至少需要半年。
“现在布设了3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达到30吨。”黄均平所在的班组,一共19人,分别来自江苏、广西、重庆等8个省区市。
黄均平说,医疗废物转运来之后,经多次消毒,再送至蒸煮锅中,“高温加压、升温灭菌,整个过程需要70多分钟。”
240升的医废桶,蒸煮锅一次能处理30桶。出锅后,黄均平会对废物再次分拣。“手套、防护服等,不易粉碎,只能人工挑出来。”
分拣出的衣物,连同其余经粉碎后的医疗废物,要运往垃圾焚烧厂。医疗废物处置不过夜,这意味着,黄均平和同事们每天要徒手搬运60吨废物,“我们37名一线工人,分成2组倒班,从早8点干到晚12点。”
在距武汉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40多公里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赵燕妮正紧盯着工人上料。“我们这套医疗废物应急处理系统,能实现自动上料、灭菌,全套设备能安装在一个集装箱内。”
赵燕妮是启迪环境固废及再生资源中心副总经理。她和11名同事2月11日赶赴武汉,12日就调试好了设备,13日一早开始处置医疗废物。“每天能处理1.5吨,相当于35到40桶医疗废物。医院高峰时每天产生80桶左右,一半外运,一半现场处理。现在所有医疗废物已基本实现现场处理。”
像这样的移动式处置设备,生态环境部从全国调集了39台驰援武汉,日处理能力近80吨;此外,还专门调集了应急处置专业人员140人。
处置设备旁边,就是医院原有的医疗污水处理站,用于医疗废水的收集处理。而在新建成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家医院,分别配套建设了日处理能力达800吨、1000吨的医疗污水处理系统。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还分别建设了医废暂存间,配备了移动式医废焚烧设备。武汉市辐射和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龚源介绍,火神山医院配备焚烧炉3台,雷神山医院共配备焚烧炉4台。在医院周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同步安装了水质、大气实时监测设备,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武汉坚持多措并举,盯紧盯实疫情医废应收尽收、及时处置。
根据统一调度,武汉原来只承担垃圾收运处理任务的环卫部门,打破行业界限,安排专人专车,指定专门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承担起部分医疗废物的应急清运处置任务。
2月29日起,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为期3天的积存医疗废物“清零行动”;3月2日,武汉市前期积压暂存的医疗废物清零,并持续保持日产日清。
截至目前,通过新建、改扩建以及焚烧设施协同处置等方式,武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已从原来的每天约50吨提升至265.6吨,提高了4倍多,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超过1万吨。
强化监管,未发生影响环境安全情况
生态环境部要求,医疗废物处置必须实现“两个百分之百”——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百分之百全覆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百分之百全落实。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所有涉疫区域、点位,实行片区包干、人员包干。带着点位清单和问题清单,直奔现场核查;分轮次压茬式推进,确保每一个点位无遗漏,确保每一个问题整改落实。
“我们支队每天组织各区环境监察大队,对150多家定点、方舱医院、隔离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以及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检查。”武汉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曾欣说。
2月18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明确要求,各区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对定点医院每天检查一次,方舱医院、发热门诊等重点医疗机构三天检查一次。
疫情防控和病患收治工作开展以来,武汉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万人次,检查点位8128个,其中医疗机构(含集中隔离救治点、康复驿站等)7845家次,医疗废物处置单位62家次,医疗废水处理单位(含城镇污水处理厂)145家次。
“主要检查医疗废物暂存间储存、消毒情况,以及医疗废水达标排放情况。”曾欣介绍,检查废水处理情况时,要核实消毒停留时间,还要使用余氯快速检测试纸对外排废水快速检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医疗废物产生量已回落至每天150桶左右。“医院每天晚6点向区卫健委、区环境分局上报垃圾数量,转运车辆上、下午各清运一次,垃圾多了,再临时追加车辆。”王华说。
2月22日,武汉成立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调度指挥中心,以点对点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在哪里产生、产生多少,由谁运、何时运、运到哪里。“保证医疗废物能够安全、高效地转运处置。”阎忠宁说。
“出去10辆车,大约有两辆车空驶回来。”最近,类鸣明显感觉运回的医疗废物少了。中心大门口就是一台地磅,能够对出入车辆称重。“桶数没变,但重量轻了,最轻的一车,只有95公斤。”类鸣表示,医疗废物减少是好事,但车辆空驶浪费运力。
为畅通信息渠道、摸清底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开发了“医废通”智能手机软件。通过“医废通”,医疗机构能实时填报医疗废物数据,处置单位能汇总数据分析,市、区环境管理部门能实时掌握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存储量及转运、处置量变化。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任宪友说,“医废通”实现了对市区环境部门、医疗机构、处置单位的一体化管理,方便指挥部快速研判日产日清执行情况,优化调度管理。
3月29日,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表示,截至目前,湖北省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理处置平稳有序,未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
版式设计:汪哲平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