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闻喜:一个工业大县补齐农业短板的探索与思考
2020-04-28  来源: 未知

加快绿色崛起 实现生态富民

  ——一个工业大县补齐农业短板的探索与思考

  黄亚平

  过去一说起闻喜县,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钢铁;现在说起闻喜县,又多了一个新词——杜仲。站在闻喜县的磨盘岭上,放眼望去,满眼皆绿,栽满了杜仲的梯田,一圈一圈绕磨盘岭铺展,从岭顶上一直铺到沟底……

  近年来,闻喜县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杜仲、药材等绿色生态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补齐了农业短板,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改善了全县自然生态环境。

  补短板,打造农业“建龙”

  根据“木桶原理”,决定一方经济是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往往是最弱的那一个板块。长期以来,闻喜县偏重于工业发展,工业对全县的GDP、财政收入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占绝对优势。由于工业经济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使得闻喜的干部群众普遍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想,直到2014年,受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占全县工业产值总量70%以上的海鑫集团被迫停产,与之相关联的银光、宏富、宏业、森特等重点企业纷纷停产、限产,全县经济一度陷入低谷。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建龙公司成功接盘海鑫集团,实现了“涅槃重生”。但经此挫折,让人们普遍认识到了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了转型发展的紧迫感。

  那么,闻喜县转型发展的大文章该如何破题?相比于工业企业的成熟和稳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无疑是更加合适的突破口。农业是闻喜县发展的短板,但短板背后却蕴藏着很大潜力。闻喜县地形地貌复杂,旱塬特征突出,2600条沟壑纵横交错,3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丘陵、塬地、山地占到80%。耕地面积82万亩,其中水浇地仅有20万亩。因为缺水干旱,农民群众要么靠天吃饭,要么干脆撂荒土地外出打工。为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以引进龙头企业为带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适度加大土地流转,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在南垣北垣丘陵地带大力发展杜仲、药材、花椒等耐旱性作物,在水利条件好的涑水河沿川地带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苗木、干鲜果等作物。如今,全县种植经济作物成效逐渐显现。

  近年来,闻喜县重点依托九九慢城、喜善等龙头企业的拉动,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良种杜仲生产基地;依托禧德、天之合、柏岁岭等农业示范园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的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依托中农乐等龙头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现有的十大产业园区进行系统提档升级;依托牧原、大象等龙头企业的拉动,建设全市最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及深加工基地。

  在龙头企业带动和引领下,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59%,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9家,去年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21.9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9.7万亩发展到13.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8万亩发展到13.8万亩,干鲜果由2016年的不到10万亩发展到15.56万亩,食用菌从零星种植发展到目前已接近400万棒。特别是随着30万亩杜仲产业项目的实施,未来每年上百亿的经济收入将成为闻喜县第二个“建龙”,这将为全县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一个重量级“砝码”。

  优生态,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体现着生机活力,标志着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扎实推进退耕还林、流域治理以及中条山、稷王山两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今年,在省委、市委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闻喜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北赵引黄、小浪底引黄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磨盘岭综合治理等项目,不断改善自然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寻找战略合作者,谋求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

  2017年,闻喜县成功引进湖南九九慢城公司,利用境内得天独厚的磨盘岭优势,打造闻喜县有机旱作农业(杜仲)示范区。杜仲浑身是宝,除了药用价值,杜仲胶作为特殊轮胎用材和耐热材料添加剂,是国家战略性的工业原材料;杜仲产业介于工农业之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融合的黄金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迄今为止,九九慢城闻喜公司已到位资金1亿多元,流转土地5万亩,购置40台挖掘机,平整土地3.5万亩,铺设田间灌溉管道30余万米,覆盖300余座磨盘岭,亘古至今的千年旱塬将变成水浇地。

  得益于九九慢城“杜仲效应”,闻喜县民间资金积极踊跃投资现代林业发展,先后有各类转型发展的企业以及全县造林大户组建的十余家林业企业,绿化磨盘岭1000多座8万余亩。异军突起的现代林业,以其前所未有的磁石效应吸引各方面资金纷纷投向闻喜农业。作为非山地县的闻喜,近年来争取到的造林项目却在全市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得益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整体态势,闻喜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跻身省级乃至国家级更多涉农项目资金的富集区。2019年,投资7500余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投资5600余万元的北赵东扩水源置换工程落地闻喜;2020年,以闻喜为主,全省唯一的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实施中,目前已到位资金近亿元。项目所归、产业所兴,山楂、花椒、中药材等闻喜现代农业后来居上,将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梯队,成为闻喜继山西建龙之后的又一张名片。

  换“思路”,掀起头脑风暴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干部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干部的思路决定着一方发展的出路。科学的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既重“显绩”,又重“潜绩”,多做谋长远、打基础,为百姓未来造福的好事情。然而,囿于闻喜这个传统的工业大县的思维惯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收效慢的产业弱质性,相当一部分干部热衷于抓短平快的工业项目,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热情,不上心也不专心。

  为此,闻喜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身先士卒、以上率下,从项目前期筹备伊始,就立足想透、说清、干实,现身说法、多方动员,掀起深入持久的“头脑风暴”。比如,在杜仲产业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县政府领导几乎是每月必到,现场办公多达30余次,并责成各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帮助其制定前期规划、办理相关手续,将涉农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向杜仲基地倾斜,努力打造一流的样板工程。在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投入2000余万元,将基地到闻(喜)合(阳)高速互通连接线的土路改造成一条宽5米、长8公里的水泥路,为基地铺筑约40公里长的田间路;在郭家庄地表水源制高点,新建3座3000立方米大型蓄水池;实施柏林水库引水工程,作为基地补充水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随着杜仲产业的落地生根,闻喜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转变,沉身实做、扎实苦干的风气更加浓厚,科学的政绩观更加深入人心,在正确处理“显绩”和“潜绩”关系的基础上,“功成不必在我”在全县蔚然成风。打造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园区、以境内10条河流为依托的水生态治理等“潜绩”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得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梯次地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