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新华网专访,就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估制度提出建议,并介绍了国博的工作计划等。
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 让文物“走”上云端
“今年初,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5000余家博物馆全部闭馆。伴随而来的,则是‘互联网+文化’的逆势上行。”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的王春法深有感触地说,“疫情中‘关上门 ’的博物馆主动作为,在线‘打开窗’,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云端文化盛宴’,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坚定信念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助力。”
经由疫情期间“云端文化盛宴”的推出,王春法也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合的优势所在:“‘云看展’‘云欣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观展体验;‘云直播’成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云课堂’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云办公’‘智慧管理’潜力显现,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
为此,他表示,应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并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线上线下服务,提升跨领域融合发展能力。”
“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促进文物‘活’起来的基础工程,是世界各国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春法指出,“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文物走出库房、展厅,走上舞台,并且‘走’上云端,让观众与文物互动起来,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力求使古老的文物焕发新时代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估制度 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王春法表示。
据其介绍,自2008年首次启动博物馆评估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定级评估为主体、以运行评估为辅助的博物馆评价体制,为推动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推动解决。
在王春法看来,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评估制度主要存在着“定级评估周期过短,评估活动过频” “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界限不清,导向不明晰” “第三方的独立评估作用体现不充分”“缺乏分类评估,激励功能弱化”这四大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王春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评估制度:
“一是进一步明确评估的目标导向。严格区别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的不同功能,促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博物馆整体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要。”
“二是增强定级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客观、权威,构建职能清晰的评估机制体系,稳定定级评估结果,强化运行评估,科学合理运用评估结果,实现财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三是加强分类评估,推动特色发展。结合实际确定适合博物馆现状和发展目标的分类方法,引导博物馆科学定位,推动建构符合国情实际、有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博物馆体系。”
特色展览、IP活化 国博为观众提供多彩活动
王春法介绍说,2020年,国博将继续按照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考古发现、科技创新、经典美术和国际交流8个系列组织展览。特色展览包括战“疫”美术作品展和摄影展、记录脱贫攻坚成就的全国摄影大展等。
在文创产品方面,国博的文创产品总量已经达到了5000余款,涵盖了创意家居、办公用品、服装配饰、电子产品等十二个大类。目前,国博馆藏IP的授权合作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创团队以系列化开发为目标,致力于增强产品的设计感和实用性,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放在博物馆馆藏IP+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探索上。
“虽然今年情况比较复杂,博物馆也面临着困难,但是任务没有变。国博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不断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春法最后强调道。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