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守在隔离衣厂里的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
2020-04-28  来源: 未知

央广网郑州4月15日消息(记者王晶)从大年初一至今,黄久生一刻也没得闲。就在接通记者电话时,他仍在河南新郑市的一处工地上,查看工程进度和疫情防控情况,手机那端不时传来钢筋的敲击声。

  55岁的黄久生双手掌心仍留有老茧,曾握着镰刀收割过水稻,搬起过数不清的砖块。过去一起摸爬滚打的工友们,只知道他是“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但几乎没人能数得清老黄到底有多少“头衔”。

  他是建筑队长,承建项目问鼎鲁班奖;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疫情期间,他又多了一个新称谓,河南一家服装厂的“新厂长”,“带领工人们转产隔离衣,跟我干建筑是一样的,不单要看建筑主体的粉刷,质量更要重于泰山,来不得半点马虎。”而在黄久生看来,当一名人大代表也同样如此。

 

  

  “老代表”和他的急性子

  采访中,黄久生一直自称是个急性子。4个月来,疫情从暴发到趋于平稳,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也没回过家。“不敢回,更脱不开身,怎么也放不下。”

  最吃紧的那几日,他几乎没放下过手机,时刻翻看着朋友圈和群里传来的一个个医疗物资紧缺的信息。他所在的河南信阳,与湖北武汉仅一山之隔,近10万人春节期间从湖北返乡,疫情形势严峻。而彼时,当地市中心医院的N95口罩等物资不足一百个,全市医用连体防护服、隔离衣的库存,尚不够两日消耗量。

  平时并不熟悉电脑的黄久生,火速找来几个朋友,“让他们赶紧帮我上网查一下,哪有卖的,我高价买。”随后他在朋友圈广发信息,四处动员,打电话发动朋友帮忙寻求物资,都杳无音讯,但手机里的求助信息却越来越急。1月25日晚上,本该留在家过春节的黄久生坐不住了,背着家人,独自驾车从双柳树镇出发,开车连夜赶赴郑州寻找物资。

  “当地大大小小的药店我全跑了一遍,消毒水、口罩等一样都没有。”黄久生的焦虑达到顶点,得知新乡市一位医疗器械经销商有3000多只口罩,但不准备对外卖,以备职工以及家属使用。黄久生说,自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立即拨通该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言辞恳切,“这是我准备捐赠给老家的,潢川县离武汉非常近,疫情防控压力巨大,请您千万支持!”随后,河北沧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护目镜也答应发货,需派车到厂里提货。黄久生立即请当地朋友帮忙,从沧州当地高价包车,连夜赶赴信阳,再安排车辆运回潢川。

  得知河北送货的司机停在郑州不走了,“司机说信阳是疫区,怕不让回家了”,他又把工地上用于买菜的车派到高速口接着转运,分秒未停。紧接着,浙江、山东、河北......为捐赠物资,黄久生求购物资的路径横跨了整整7个省份。而彼时,已多日没合眼的他,还是舍不得去休息,每隔一会就打电话询问运送情况。当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要不要留几个给家里人备用时,他又急了,“保护一个医务人员就能救一批人,不留,一个都不准留!咱们自己注意一些,出去少一点,手洗勤一点。”

  凌晨3点,当得知货车继续出发,可以确保物资按时送到定点医院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时,一直悬着心的黄久生,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新厂长”和他坚持的13针

  可各种医疗物资,单单靠购买,难以有效解决家乡疫情防控急需的缺口。

  2月6日晚,黄久生注资200万元,申请办理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证,将一家河南防护服企业进行改造,转产隔离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原本干建筑和水泥打交道的黄久生,说起生产细节却也头头是道。“裁剪要标准,就像建筑要严格按照图纸来,缝纫针脚也要标准,不能有线头,就像工地浇灰后不能有蜂窝麻面一样。”

  “这里的艰辛真是想不到,当第一批下线时,我拿着隔离衣,感动地掉泪了,非常不容易。”说到兴奋处,他还通过微信向记者发来几张图片,这些都是他精心整理的隔离衣相关数据表和工人作业图。“那些天吃住都在厂房,半夜睡不着,就起来翻翻。”

  采访前,记者多次试图通过微信联系黄久生,但都没能得到及时回复。他说,他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了位于山区的生产线上,根本无暇翻看手机的其他信息。组建生产工作小组急需工人,他就一个个通过电话、微信联系有复工意愿的工人。女工张兰家距离工厂所在的潢川县城近100里。在接到通知后,是家人骑电瓶车送她来厂,可走到一半,电瓶车没电了,黄久生和厂长接她到的厂区。

  生产隔离服的每一个细节,黄久生也要亲自把关。“作为专业医疗物资,隔离服3厘米内必须要缝制8-13针,我要求工人们达到最高标准,缝满13针。这是用在一线防控人员身上的,他们把这个当成战场上的铠甲一样,不是开玩笑的。”

  但一开始有的工人缝制线头扎得不直,或不够13针,黄久生当场要求废掉重来,“大家确实为了抢时间,但再急这个不能急,这跟我们平时做的衣服不一样,这是要送上‘战场’的。”临时车间内有30名工人,其中一位有着多年纺织经验的老师傅颇受黄久生尊敬,“我号召大家都来学习,线条扎得笔直、线头干净,非常细致,全部整整齐齐扎满13针。这每一个过程都要讲求精益求精,线头扎细了,倒上水会漏水,一漏水就证明它是漏气的,根本挡不住病毒。”

  说到这,黄久生笑谈,自己一个糙汉子,那些日子竟变得“婆婆妈妈”。

  而实际上,让这个“新厂长”操心的,远不止这“13针”。面料经过层层交通关卡到货后,工人们往往要连夜加班制作,饭点到了,黄久生就搬个小板凳,和大家一起坐在食堂外面就餐,“那段日子很冷的,几米远一个,分拨去吃,我作为一个人大代表,身处其中,看着很受触动。”

  他说:“我是代表,是群众选出来的,当然要把群众的信任当成一种责任,要用心去履职、为大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黄队长”和他的旧口罩

  第一次见到黄久生,是在2018年的工会十七大河南团小组讨论上。他身着一身黑色西服,上身露出干净的白衬衫和整齐的领带,近10分钟的发言,他有些变形的双手紧捏着发言稿,呼吁务必从源头上杜绝拖欠民工工资,落实农民工休息休假权……

  如今,两年过去了,他一点儿没变。

  2020年2月18日,黄久生将已生产的首批1万件隔离服全部捐赠到抗疫一线。而在这同时,还在车间内不忘完善自己关于农民工权益保护议案里一些细节,“希望充分利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

  记者对黄久生的采访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这位55岁的老建筑队长,几乎三句话不离老本行,但对捐赠隔离服所收获的感谢所提甚少,“他们能踏踏实实查岗管控,我就放心了。”黄久生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抗击疫情期间,黄久生先后为家乡和武汉购买捐赠一次性口罩3万只、医用灭菌手套3万双、医用护目镜2000个、电子体温计100个。

  前些天,黄久生又忙着为自己赡养的700多位孤寡老人寄去了口罩和洗手消杀物资。可平日里,他自己就连一个普通的口罩都舍不得更换。“每次使用后,若没有破损,就会悬挂在清洁干燥通风处消毒,这样可以提高利用率,要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

  而眼下,他又有了“烦心事”,“这个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复工复产后农民工们的一系列健康检查、消毒、登记都是头等大事……”黄久生要求自己必须时刻提高警惕,24小时开机,手机常常处于占线状态,“没办法,打进来的电话太多,涉及到工人们的疫情防控事宜,必须及时处理。”而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已经有4个月没回家了,有时太累,就在前往下一个工地的路上打个盹。

  也是因为太忙,记者对他的采访不得不提前中断,黄久生必须马上奔赴周口工地,检查疫情防控情况。10分钟后,他通过短信发来这样一段话:“我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从群众中来。如今疫情当前,作为人大代表,就应该冲到前面,我责无旁贷。”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