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来,不少银行发出公告称,要将长期不动的“睡眠账户”和不符合规范的“超量账户”进行清理。各银行均表示,清理工作是为了落实监管要求,加强账户管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更好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各家银行公告发现,有的银行此轮清理的是长期不动户,有的银行则是针对同一个客户名下超出监管规定数量的超量账户,还有的银行两种类型都会清理。两种情况具体如何界定?是直接销户还是只限制交易功能?各家银行的规定也并不一致。
业内人士提醒大家,近期最好整理一下自己名下的所有银行账户,对于确实不再需要使用的,可以主动去银行销户;长期没动的账户后续还可能用到的,赶紧按银行要求操作,以免被清理后造成麻烦。
长期不动户可能被银行清理
2月8日,农行发布关于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的公告。清理范围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三年以上(含三年)没有交易、卡主账户及子账户存款余额为零且没有其他关联业务的借记卡。社保卡、军人保障卡、退役金专用卡不列入本次清理范围。
建行年初发布公告也表示要清理长期不动户。清理范围包括:截至2020年10月31日,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存现、取现、转账等主动交易,账户余额为0,且无信用卡约定还款、个人贷款还款等签约关系的借记卡、准贷记卡、活期存折账户。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卡、军人保障卡、陆港通龙卡、私人银行卡、龙支付钱包、E账户等个人银行账户不纳入本次销户清理范围。
去年12月,中信银行发布公告将对个人长期不动户及个人开立多个结算账户开展清理。跟农行和建行的界定标准不同,中信银行规定长期不动户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账户余额低于10元人民币(含)以下;2.截止到每年10月底,账户连续两年(含)以上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个人结算账户。
同一客户多账户也会被清理
2016年,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明文规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以法人为单位,下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已开立Ⅰ类户,再新开户的,应当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
文件还要求,银行应当对同一存款人开户数量较多的情况进行摸排清理,要求存款人作出说明,核实其开户的合理性。对于无法核实开户合理性的,银行应当引导存款人撤销或归并账户,或者采取降低账户类别等措施,使存款人运用账户分类机制,合理存放资金,保护资金安全。
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到底有多少账户算多呢?北青报记者发现,各家银行的标准也不一致。
民生、邮储等银行此次清理工作主要针对同一个人客户名下超标准,即Ⅰ类户超过1个或Ⅱ类户超过5个或Ⅲ类户超过5个的账户。
而中信银行要求,同一客户在该行持有一百个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个人结算账户,将被限制交易。但是,中信银行公告同时指出,根据政策要求,每位客户最多保留四张借记卡。
清理账户不完全等于直接销户
清理这些账户是不是意味着银行直接就进行销户处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北青报记者发现,对于客户逾期没有主动处理的账户,有的银行会作销户处理,有的银行只是限制交易功能,客户后期有需要还可以重新激活。
建行此次对长期不动户的清理时间为2021年1月21日至2021年2月28日。如客户有账户在上述清理范围内,且希望继续使用,可于1月20日之前持银行卡或存折、有效身份证件到该行任一网点办理激活手续;如未主动激活,建行将对符合条件的长期不动个人银行账户予以销户。
而邮储、民生和中信等银行的公告都表示客户逾期(民生银行在6月30日(含)前,邮储银行在3月31日(含)前)没有主动处理的相关账户,将会被限制交易功能。
中信银行对长期不动户和超量账户都只限制交易。中信银行表示,如客户今后仍需使用相关账户,可在该行清理之前至该行网点进行客户身份核实,并发生任意金额动账交易。公告还称,如账户交易已被限制,客户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存折或卡,到该行全国任意网点进行身份核实并激活该账户以继续使用。
内存
中国人均拥有8.64个银行账户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0.92亿户,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64户。虽然人均账户数量增多,但部分账户使用率并不高,最终被闲置成为了“睡眠账户”。
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个人开户数量过多既造成个人对账户及其资产的管理不善、对账户重视不够,为买卖账户、冒名开户和虚构代理关系开户埋下了隐患,也造成银行管理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还成为了银行内部风险点。
银行人士提醒,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已支持异地网点注销银行卡,对于确实已经不再使用的银行卡,最好及时主动注销,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对于不希望被冻结的银行卡,只要每年通过ATM、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任意渠道办理一笔业务,就不会被认定为“睡眠账户”。
事实上,不被持卡人本人掌控的银行卡也一直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重要作案工具。大量“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电话卡被骗子购买后实施诈骗,给警方的追查和打击带来巨大困难,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