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代表履职”系列报道之四 袁海波:让农民工出得去,留得住,回得来
2020-05-14  来源: 未知

当过农民工,帮过农民工,也更懂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袁家营村村民袁海波时刻将农民工的事儿挂在心上,奔波不停。

企业复工复产后,他“护送”外出务工的乡亲们顺利返岗;深入走访多地企业,了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急迫需求;回到家乡创办实业,帮助返乡农民工做事就业。“要让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既能走出去,又能留得住,还能回得来。”袁海波说。

走出去——

“守护”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

每年春节过后,都是外出务工的高峰期。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村民们的返岗遇到了困难。“有的全家常年在外务工,早就把家里的牲口卖了,经济来源也全靠外出打工。”袁海波发现,一边是农民工难以返岗,一边却是复工复产的企业面临用人缺口。为此,袁海波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人社部门,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最终以大巴车“点对点”的方式免费运送务工人员。

2月20日,4辆大巴车载着第一批101名外出务工人员,从云南曲靖驶向了浙江义乌。在这2000公里的路途中,袁海波一路“守护”,为大家监测体温状况、发放防护用品,没有一刻松懈。经过36个小时的奔波,袁海波将乡亲们平安送达了务工地点。

“下车了没人管怎么办?”这是大家最初的顾虑。实际上,袁海波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想在了前面,为做好“一站式”服务,他在出发前就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企业早已安排好了班车等候,顺利接收务工人员。

“打了一辈子工,像这样的贴心帮助还是头一回碰到。”有工友感慨地说。袁海波告诉记者,刚开始一些人不相信有免费坐车这样的好事。看到第一批乡亲顺利复工,报名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从袁家营村扩展开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想来搭乘“爱心班车”。截至目前,袁海波已经协调护送了7个批次,共800余名曲靖务工人员顺利返岗。

留得住——

帮助务工人员异地安心就业

随着乡亲们的顺利返岗,更多的农民工情况如何?完成“护送”任务的袁海波没有停歇,随即开始了他的调研行程,先后前往上海、嘉兴、宁波、义乌等地进行走访。

袁海波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受到疫情冲击,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工人就业也被波及。他认为,可以建立相关平台来了解企业情况,哪些用工过剩?哪些尚有缺口?有关职能部门就可以根据平台信息将闲置劳动力进行调配,就近安排转岗。

 

袁海波当过农民工,帮过农民工,也更懂农民工。2010年,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袁海波高中会考结束便远赴浙江义乌打工,他卖过五金、摆过地摊,最后在一家服装厂,从流水线员工成长为车间管理人员。平日里,袁海波特别喜欢与工友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2018年,袁海波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加履职培训、投入相关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调查研究,就不能发现人民群众真实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他一直将农民工问题挂在心上。

袁海波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忧虑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乡亲被迫返乡。2019年,他提出了公立学校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定入学名额的建议。当年9月,教育部就给出了明确反馈,决定在沿海地区先行试点。“要让务工人员出得去,还能留得住。”袁海波说。

回得来——

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今天的农民工,已经不是大家传统印象里的农民工了。”

袁海波感慨,父辈的外出务工者,还是扛着蛇皮口袋出门,到工厂里打零工、到工地上卖力气。而新生代的外出务工者思想活跃、观念新潮,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本领,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不只关心薪酬,更注重周边配套环境和今后发展的空间。

尤其是近几年来,返乡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这个趋势,袁海波也不再外出务工,回到曲靖成立了创业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返乡人员安顿下来。“他们回来之后,用所学的本领服务家乡,如果办成企业,还能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让更多人留在家乡安居乐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力量。”袁海波说。

袁海波表示,现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的不足,“比如,村里有的人想在家乡开店铺,有的人想买辆货车跑运输,有的人想自己搞养殖,但是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找不到担保人,贷不出创业资金。”

今年两会,袁海波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写进了议案。他建议,扩大申请贷款担保财产范围,解决农民工缺少有效抵押物的问题;创业人员证照齐全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益、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均可作为抵押品。此外,他还建议重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给予贴息,对符合扶贫、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创业项目优先给予办理贷款贴息。

“希望能出台更多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的问题。”袁海波说。

 
 
(责编:杨光宇、曹昆)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